「只生欢喜不生愁」的境界,对追求者来说,确非易事,而「几多欢喜几多愁」大约是常态—如何面对生出来的忧愁,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。威尔逊在《论人的本性》一书中说,在现代社会,人往往有多重身分,时刻不停地变换角色,在转换中如有明显偏差,别人就会认为这是能力不足和靠不住的表现。在这种紧张的情况下,真正的自我难以准确界定,自我认同的危机感,是现代人产生抑郁的主因。法国着名女作家萨冈写过一本小说《你好,忧愁》,说的是一个少女和她老爸的故事。由于这部小说,风情优雅的法国又多了一种「萨冈式微笑」。萨冈为一种搅动她情绪的温柔和烦恼,起了一个美丽而庄重的名字:忧愁。去掉她有些玩世不恭的意味,和忧愁优雅地握手,倒是不错的选择,与其为之烦恼,不如说一声「你好,忧愁」。能与欢乐拥抱,与忧愁握手,距离「只生欢喜不生愁」还会远吗?
丰子恺有个「人生三层楼」的说法:第一层是物质生活,是愁多欢少;第二层是精神生活,主要指学术文艺,这一层是欢多愁少;第三层是灵魂生活,便是「只生欢喜不生愁」的境界了。
欢喜与忧愁都是人生的波澜,孟子说:「观水有术,必观其澜。」如果人生就是一条小溪,那么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地势,都会奔涌不息,一路前行。
(金镜/摘自新浪网作者的博客)
本文作者:陈大新
(本文摘自《读者杂志05月号》)
发表意见
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、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。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,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,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:
违反上述规定者,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,或者直接封锁帐号!请使用者在发言前,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,谢谢配合。